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资讯 >
小批量采购很关键
发布日期:2020-05-21 阅读次数: 字体大小:

      传统上,大批量行业如汽车、家用电器、电子产品更依赖采购,因为产品的更大增值部分来自供应商。采购在这些行业的地位更高,也相对更完善。在美国,大批量行业也是最早受到全球竞争的威胁,例如八十年代以来,日本的汽车和家电全面进军美国,美国在与日本的竞争中一败涂地。不过生于忧患,全球竞争促进了这些行业不断改进,整体提升了产业水平,采购作为一个职能也是。

      小批量行业,例如飞机制造、半导体设备、大型通讯、大型医疗、大型发电、化工设备等,向来以技术为主导。再加上采购种类众多,每件的采购量不过一年几十几百件,甚至只有几件,这些行业的采购复杂度很高,采购流程、系统不完善,采购效率低,采购地位不高。这些行业要么是由政府保护,要么进入门槛很高,全球竞争有限,客观上为死于安乐提供了条件。但是,一旦大环境变了,这些行业就面临灭顶之灾。

       这些行业在中国看来很不起眼,但在美国却是举足轻重:空运是美国中长途旅行的主要方式,就如铁路运输在中国;政府是美国最大的买主,而国防开支又是政府预算的重头戏;大型设备制造行业,例如半导体、医疗、通讯、化工、发电等是美国制造业的龙头,每个都是一年几百亿、成千亿美金的市场,近年来也受到全球竞争的有力挑战。直到2013年,美国一直都是世界上的第一制造大国,靠的就是这些小批量行业。

       挑战就是机遇,压力就是动力。为了生存,这些小批量行业系统地借鉴汽车、家电等行业的成熟经验,推动精益生产,优化供应链,整合供应商,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,全面提高质量、成本、交期、服务、新产品开发等各方面的绩效。

       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,小批量行业就开始在美国《采购》杂志的金牌榜上崭露头角,包括1997年的联合信号(后并入霍尼韦尔)、2003年的塞斯纳(生产小型飞机,航空和工业产品巨擘德士隆的一部分)、2005年的罗克韦尔柯林斯(生产通讯与航空电子系统)、2006年的联合技术(生产飞机引擎、直升飞机和多种工业产品等)。这些都是采购与供应管理几十年来发展的必然结果,也是这些行业能够应对全球竞争、维持美国的领先地位所必需的。

       最近二三十年来,小批量行业越发全球化。有些行业,比如半导体制造设备,主要业务来自亚太地区。比如2018年,半导体设备行业预计总销售627亿美金,其中美欧日加起来,连30%的份额都不到,其余都来自亚太地区[1]。商用飞机也类似。就波音来说,预计40%的业务将来自亚洲。亚太地区向来以成本控制著称,要不怎么全球的电子产品价格能一天比一天低。为对付年复一年的降价要求,这些行业就不得不向低成本地区采购,但随之而来的质量差、交期长等问题也不小,需要更强的采购职能来对付。

       相应地,集中采购、供应商整合、全球采购等研究重点,也从原来的大批量行业转向小批量行业。在小批量行业,生产、采购等长期以来以分散经营为主,供应商数量众多,采购金额分散,都是导致该行业低效的因素。随着企业的整体能力提升,集中采购和供应商整合就成为小批量行业的主旋律。

       回顾采购和供应链在北美的发展,我们可以看出最佳实践传播的三个基本规律。

第一, 从生产制造行业传入非生产制造领域。比如麦当劳卖汉堡,用的是流水线,但流水线的概念最早是由福特汽车发明的。

第二, 从大批量制造行业传入小批量制造行业。比如飞机制造业在改进采购与供应链时,有很多人就是从汽车行业挖过去的。

第三,从传统的制造业传入非传统的制造业,比如医药,化工,石油,还有这几年的新能源。传统行业以离散制造为主,非传统就有很多流程型行业。

       从我自身的经验角度出发,大批量行业的采购,更多的是人依靠公司。这类公司往往规模巨大, 流程完善,一个人在里面起的作用主要是推动公司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前进,很少有人能在这类公司发起革命性的变化。当然这也有例外情况,比如一些大型公司在关键的变革阶段,也有外来骑士对它进行翻天覆地的变革,推进公司演变的,这毕竟只是少数。小批量的公司,往往是公司依靠人。它需要有经验,有能力的人去帮助它完善流程,去改变以前一些没有竞争力的做法,去帮助公司改善成本结构,提高市场竞争力。这类公司对采购的要求其实更苛刻,因为它实在很难给你一个过渡期、实习期,要的是你很快能出效益。但这类公司往往更锻炼人。别人干不好的活你去了能干好,搞不好的供应商关系你能改善甚至提高,这往往比在大批量公司能更快的体现你的价值,也能让你的表现更快地进入决策层的视线。